NBA的裁判任职和工作很轻松?你大错特错了
在任何一项比赛中,裁判都充当着非常重要的角色,在篮球比赛中,由于身体接触多,犯规多,裁判的作用就更为重要。NBA作为篮球这项运动的顶尖赛事,裁判的配置自然也是最顶级的。
NBA有专门的裁判委员会,他们对于裁判的培养有着非常严格的制度,并且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,即使是最优秀的人,也至少要有六年的球场执法经验,才能获得NBA执法资格,而通常这个过程需要十年,而且这只是获得了预备资格,想要成为真正的NBA执法裁判,还需要4-6年的考察期。在完全通过考核后,才是一名真正意义上的NBA裁判。
这么一算,想要成为一名真正的NBA裁判,最少需要10年,通常需要14-16年。而且并不是所有人都能通过考核,每年NBA委员会批准的新裁判通常只有2-3人。一看这个数字确实挺吓人,所以这也造成了NBA裁判的年龄普遍偏大。据统计,NBA裁判的平均年龄大约在50岁左右,尽管联盟已经在不断培养年轻的裁判,但这个过程仍然很漫长,而且裁判这份工作,确实是越老越吃香。
刚刚通过考核的裁判并不是所有比赛都能执法,他们只会被安排到夏季联赛,季前赛或者常规赛,想要执法季后赛的比赛,那还需要至少七年的NBA执法经验。无论球迷、媒体、球员、教练还是球队管理层都认为,作为一名裁判,判罚正确是你的本职工作。假如有一个判罚错误,就会被指责被骂。
如此得之不易的工作,本应当珍惜。但在裁判届也存在着很多不珍惜的例子,比如NBA裁判届的反面教材多纳吉,最终也因为赌球案入狱。这个仁兄的赌性离谱到什么程度,他和另外两名裁判在一场夏季联赛里下赌注,赌局是这场比赛谁先吹第一个犯规,先吹犯规的人要给另外两人50美元。结果那场比赛就变成了他们三人的游戏,即使球员在他们眼前严重犯规也不吹。
当然,大部分裁判还是恪守本职,有几位还成为了裁判届的楷模,比如丹-克劳福德,“光头裁判”乔-克劳福德,迪克-巴维塔,斯蒂夫-贾维。“光头裁判”乔-克劳福德让人印象最深就是给了在替补席上笑的邓肯一个T,但他的执法水平确实是顶级的。
说完NBA裁判制度方面的大致情况,再来说说他们日常的工作。其实裁判的日常工作并非只是我们在球场上看的那些。每一场比赛,从准备到结束,裁判所需要做的工作极其细致,工作量也很大。
一、赛前准备
NBA的比赛一般在晚上进行,而裁判大约从中午就要开始做准备工作。同场次比赛的几位裁判会召开一场会议,会议的内容主要分为三个方面,第一,对之前发生的一些存在争议的判罚进行讨论,不管是不是自己吹罚的比赛,只要是争议判罚,都要进行讨论,以防在比赛中出现同样的状况;第二,对比赛双方的队员进行重点分析,比如对某个队员的某个招牌动作或者习惯性动作要重点观察,这是非常重要的,而且工作量很大,需要对双方队员进行解析,另外他们还需要关注两队之间或者某两个球员之间是否有过节,避免冲突事件发生;第三,讨论一下联盟强调的规则要点,NBA的规则改变还是比较频繁的,对于新出的规则要格外注意。
会议结束后,裁判一般会看看比赛录像,回顾一些疑难判罚。一切的准备工作完成后,裁判们会自行活动,聚餐或者健身,健身对于裁判而言非常重要,NBA是一个快节奏的比赛,裁判需要跟上这种节奏,这对于四五十岁的人而言可不是轻松的事。
二、比赛期间
比赛期间的大致情况球迷们都看在眼里。但无论赛前怎么做准备,比赛中总有意外的事情发生。所以当值裁判需要保持冷静,不能情绪化,不能被球员或者教练的言语动作影响。当然视频回放是一个对裁判非常有利的规则,可以减少不少误判。
三、赛后复盘
尽管赛后复盘发现的错判漏盘无法改变比赛结果,但是这会影响到几位当值裁判的考核。裁判报告会显示一场比赛中错判漏盘的次数,这都是裁判的成绩,会记录到每一位裁判的数据库中。
当然赛后裁判们总是避免不了被球迷抨击,无论做出怎么样的判罚,总有一方的球迷或者球员不满意,这是难免的,裁判会看到这些抨击,但是不能被其左右,不能因为这次我被球迷骂了,下一场吹罚这支球队的比赛时就放宽要求。
这就是NBA裁判每日的工作,他们每天的工作时间大约在12-16小时。和球员一样,裁判们也要飞往各地执法比赛,大约每位裁判一个月要执法12-15场比赛,几乎每场比赛都在不同的城市不同的球馆,所以一个月里大约有20天的时间奔波在外地。但不同于球员的高收入,裁判的收入和球员们相比实在是微乎其微,一位20年经验的资深裁判,年薪大约在30万美元左右。这个收入对于普通人而言或许非常可观,但是在NBA这项赛事里真的算底层收入了。
所以一般而言,联盟不会对裁判开出罚单,而且为了保护裁判公平执法的权利,联盟还出台了零容忍政策。
零容忍政策虽然保护了裁判的权利,同时也防止了球场上一些不文明现象的出现,但是它也有不利的地方。零容忍给了裁判太大的权利,仿佛给了裁判一把尚方宝剑,有时候明明不必要的吹罚,裁判为了显示自己的权威,就会给球员或者教练一个T,这样的现象在比赛中屡屡发生,球迷们想必已经见怪不怪了。